详细内容
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真空三极管、电子管、晶体管、集成电路、场效应管五个阶段。
三极管
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,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。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,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,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,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,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。
电子管
上世纪50年代,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,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。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、圆润,仍为发烧友所偏爱。
晶体管
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,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。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、较低的失真、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。
集成电路
上世纪60年代初,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——集成电路,到了70年代初,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、体积小、功能多等特点,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。发展,厚膜音响集成电路、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。
场效应
上世纪70年代,日本生产出只场效应功率管。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、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、THD小于0.01%(100kHz时)的特点,很快在音响界流行。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。
音响家用系统组成
1、音源:即声音的来源,家用音响系统中常见的音源有盒式录音机、CD机、LD机、VCD机及DVD机等。
2、放大设备:为了有效大功率推出扬声器发声,音源输出的信号一般要进行功率放大,现常见的放大设备为AV功放,一般都为晶体管功放,一些发烧友也钟情于电子管放大器。
3、还音设备:即音箱,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听音效果。
4、连接线:包括从音源到功放的连接线及功放到音箱的连接线。
家用音响系统对听音环境的要求
对普通家庭来讲,客厅即是听音室,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,无法再对听音环境的比例做出调整,但在现有尺寸的条件下,如何能使听音效果便是考虑的问题: ①听音环境的对称性,此对称性包括两个方面,即稽核对称与声学对称,几何对称及音响的设置均应呈几何对称形状。当然以听音出为参考点;声学对称指对称音箱附近的声学条件基本一致,包括声波的直射、反射以及对声波的吸收特性均应保持一致,这就要求装饰材料的选择、家具的布置均应满足听音的良好声学特性。
数字技术是一种新技术,所以数字音响在解决模拟音响噪声的失真问题时发展而成。音响采用了数字技术之后,记录的数字信号从取样频率到量化特性,有较高的解像度,没有色抖动,得到是非常清晰的图像。而且可以和上位机互换,这与模拟录放像设备无法比拟。数字录音可以把时间、人名、地址一起录入带中,采用微型键盘来完成编目工作,更换曲目编号,再加上遥控功能,使你能够自动地搜索需要的曲目,使用方便。